如今,甜味剂对于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原料供应和风味等问题始终制约着甜味剂的发展。科研人员一直在致力于打破甜味剂的发展瓶颈,使其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价值。
甜味剂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糖类甜味剂包括糖和糖醇,其中糖醇和非糖类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减糖中所指的“糖”,WTO与中国定义范围略有不同。
WTO提出限制游离糖摄入,游离糖是指被额外添加到食品、饮料等产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中国提出限制传统添加糖摄入,主要是指蔗糖(白糖、红糖等)。甜味剂迭代过程中,逐渐走向价甜比低、安全性高、使用性好的发展方向,在整个甜味剂市场中,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仍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天然甜味剂普遍具有甘草味、甘草后味和一定程度的涩味,风味特征不如三氯蔗糖接近蔗糖;同时,天然甜味剂开发要求较高、安全检测较严、生产成本较高,价甜比难以匹敌安赛蜜。因此,目前为止国内外已开发的天然甜味剂产品和使用量都较少。
糖醇类甜味剂中,木糖醇、山梨糖醇应用广泛,但存在糖醇类甜味剂普遍的吸收问题,摄入过多易引起胀气和腹泻;赤藓糖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产品中,其风味特征、稳定性等性质都和三氯蔗糖近似,但赤藓糖醇的价格较高,价甜比低,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那些相对小众却具有潜力的天然代糖原料及“减糖”方式。
甜味剂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糖类甜味剂包括糖和糖醇,其中糖醇和非糖类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减糖中所指的“糖”,WTO与中国定义范围略有不同。
WTO提出限制游离糖摄入,游离糖是指被额外添加到食品、饮料等产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中国提出限制传统添加糖摄入,主要是指蔗糖(白糖、红糖等)。甜味剂迭代过程中,逐渐走向价甜比低、安全性高、使用性好的发展方向,在整个甜味剂市场中,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仍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天然甜味剂普遍具有甘草味、甘草后味和一定程度的涩味,风味特征不如三氯蔗糖接近蔗糖;同时,天然甜味剂开发要求较高、安全检测较严、生产成本较高,价甜比难以匹敌安赛蜜。因此,目前为止国内外已开发的天然甜味剂产品和使用量都较少。
糖醇类甜味剂中,木糖醇、山梨糖醇应用广泛,但存在糖醇类甜味剂普遍的吸收问题,摄入过多易引起胀气和腹泻;赤藓糖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产品中,其风味特征、稳定性等性质都和三氯蔗糖近似,但赤藓糖醇的价格较高,价甜比低,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那些相对小众却具有潜力的天然代糖原料及“减糖”方式。

具有潜力的天然甜味剂
1、甜味蛋白
甜味蛋白本质是一种蛋白质,被人体摄入后会转化为氨基酸被人体所吸收,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并且也没有后苦味和金属味等不良异味。目前主要有以下7种甜味蛋白。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便有科研人员开始研究甜味蛋白,但是在“0糖”饮料盛行的今天,甜味蛋白的应用远不如赤藓糖醇、甜菊糖等明星代糖成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甜味蛋白纯植物提取成本较高而且稳定性较差,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开发。目前商业化成功的主要是索马甜。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入局甜味蛋白赛道。甜味剂供应商Sweegen和合作伙伴Conagen于今年推出了Brazzein甜味剂,这种甜味剂使用了专利的精确发酵工艺,以可持续的方式大量生产,与Sweegen旗下甜菊糖结合使用可获得很好的协同优势。
2、椰子花蜜糖
2022年初,SPINS公布的美国近一年来主要甜味剂的销售数据显示,椰子糖是饮料中增长快的甜味剂,增长率达到21.1%,其次是糖醇(20.6%),甜菊糖(10.3%)、不使用甜味剂(1.3%)、罗汉果(1.3%)。
椰子花蜜糖是用椰子花的汁液制成的,对椰子树的花进行切割,将其汁液收集到容器中,汁液在高温下长时间放置,直至大部分水分蒸发,待其干燥和结晶后制备而成。椰子花蜜糖一般为棕色的颗粒状,与普通糖相比,颗粒通常更小。其味道为淡淡的焦糖味,富含锌、铁等矿物质,此外,还含有抗氧化成分。
椰子花蜜糖的升糖指数为35(蔗糖为65),因此可以作为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的使用。椰子花蜜糖中含有菊粉(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
美国Btein Bars品牌推出一款含有南非醉茄的运动营养蛋白棒,含有20克乳清蛋白,使用椰子花蜜进行加甜,升糖指数更低,用于缓解情绪问题和提供能量支持。
NUMI免疫支持凉茶,添加有机石榴汁、接骨木汁、柠檬汁、肉桂和辣椒等抗氧化成分,使用椰子花蜜作为甜味剂。
3、龙舌兰花蜜
2021年,数据公司Spoonshot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龙舌兰花蜜作为天然代糖,其增长超过两位数,为25%。同时,Newhope数据显示,龙舌兰花蜜也深受北美消费者的欢迎,作为天然甜味剂,其消费者认知度高达67%(其中罗汉果61%、甜菊糖46%)。
龙舌兰花蜜(也称为龙舌兰糖浆)是一种天然甜味剂,甜度大概是蔗糖的1.5倍,其稠度与蜂蜜相似,但稍稀。它是从龙舌兰植物(主要生长在墨西哥和南非)中提取的。溶解性佳,特别适用于鸡尾酒和冰沙,它的液体形式意味着它可以用来代替蜂蜜(例如素食主义者)或金色糖浆。龙舌兰糖浆的血糖指数非常低,主要是因为其中所有的糖都是果糖(85%左右),与葡萄糖不同,果糖不会在短期内提高血糖或胰岛素水平。
但是龙舌兰花蜜作为天然甜味剂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主要是因为,果糖被认为是具破坏性的糖分之一,摄入过量添加的果糖会对代谢健康造成严重破坏,并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心脏病和II型糖尿病,当肝脏超负荷时,会将果糖转化为脂肪,从而提高血液中的甘油三酯。
因此在使用龙舌兰花蜜时,应该始终少量使用并选择购买有机的生龙舌兰,而不是更便宜、高度加工的龙舌兰。
4、雪莲果糖浆
雪莲果糖浆是从安第斯山脉原产的雪莲果 (Smallanthus sonchifolius) 块根中提取的甜味剂,味道类似于糖蜜或焦糖。该糖浆含有高达50%的低聚果糖 (FOS)。根部含有约35%的游离果糖,根中FOS和游离糖的比例取决于生长技术、收获时间和储存条件。悉尼大学升糖指数研究服务中心(SUGiR)对新西兰产的雪莲果浓缩糖浆进行了升糖指数研究,结果显示糖浆的GI值为40±4,属于低GI食品。
除了含有FOS和一些游离糖,雪莲果糖浆还含有一定量的菊粉,抗氧化成分和钾等矿物质,雪莲果糖浆的热量是蔗糖的1/3,可以作为糖的替代品。此外研究发现,雪莲果糖浆对肥胖、胰岛素抵抗、便秘具有积极的影响。
Adam's Fresh Chocolate在巧克力产品中采用雪莲果糖浆代替糖,赋予巧克力软糖般的质感。提供四个口味的巧克力原料产品:枸杞子和开心果、榛子和黑加仑、椰子和香蕉,以及薄荷。
5、异麦芽酮糖醇
异麦芽酮糖醇属于二糖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迄今为止全球有超过70个国家在使用。异麦芽酮糖醇主要提取自蔗糖,其甜度是蔗糖的一半,热量也约为蔗糖的一半。与一般糖醇相似,口腔中的细菌无法有效利用异麦芽糖醇。
异麦芽酮糖醇通过了美国FDA的GRAS认证,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认为其一般不会有健康危害,所有没有标示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与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其他糖醇相比,人体耐受量大。早在2008年,我国批准异麦芽酮糖醇为新食品原料。
作为天然护齿甜味剂,众多护齿产品中会添加异麦芽酮糖醇,比如秋田满满、小鹿蓝蓝、babycare等品牌棒棒糖均以异麦芽酮糖醇为原料,并宣称对牙齿友好,不易引发蛀牙。
贝欧宝的「益生菌棒棒糖」,将具有抗龋齿的功效的益生菌(唾液乳杆菌AP-32、副干酪乳杆菌EP-66)和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复配使用,不添加蔗糖、乳糖。
另类的“减糖”方式
1、武靴叶--阻断甜味味蕾
武靴叶中的武靴叶酸(gymnemic acid)具有阻断甜味味蕾的效果,能暂时压制舌头对甜味的感知能力。实验发现,相较于未摄取者,摄取武靴叶提取物的对象除了暂时降低对甜味的感知,对于甜食的渴望也降低,且在随后的一餐中更有可能限制食物的摄入量。此外,在研究中也发现服用武靴叶萃取物后明显能降低食欲,并摄取较少的卡路里。
2、酶解“减糖”
Better Juice 推出减糖解决方案,可在保持甜味的同时减少糖分。该解决方案是一种酶促工艺,将通过连续流动生物反应器,使用含活性酶的固定微生物,进行生物转化。在保持完整风味和维生素、营养素的基础之上,将蔗糖生物转化为膳食纤维、葡萄糖生物转化为葡糖酸、果糖生物转化为山梨糖醇。终产品含部分甜味和新转化物,但不含固定微生物,可在天然果汁、果泥等产品中实现减糖80%。

消费者需要更多的低糖选择
随着新型甜味剂的开发、供应和监管审批越来越多,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对减糖也更加重视。
但是,糖并不会消失,而且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谴责糖。人们似乎总是觉得糖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唯一罪魁祸首,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摄入了高于需要的能量,糖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也就是说,降低糖摄入并不会完全解决肥胖或者糖尿病等问题。
调查指出,人们喜欢甜味,但他们开始寻找更多低糖的新选择。华盛顿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 2017年发布的食品与健康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试图减少糖的摄入。
纽约Rabobank的“甜Sweetness and Lite”报告指出,口味偏好上的变化、产品革新和政府压力共同导致了全球消费者对糖的认知变化。Rabobank全球策略师Andy Duff和高级分析师Nick Fereday表示,除了低脂饮食,消费者开始选择更多的低糖产品,因为他们认为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消费者对糖摄入的观念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这对制糖业来说是件大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Freedonia 公司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对日常饮食中的糖摄入量越来越关注,这将促进甜味剂替代品的发展。
来源:飞熊个人纪录,Foodaily每日食品,食研汇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