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饲料粮已威胁到粮食安全?|2023年国际农产品市场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日期:2023-03-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佚名    浏览:23    
核心提示:过去一年,中国人每天要消耗掉至少200万吨粮食。 这些粮食如果用中型货车(以载重12吨,车长6米计算)运输,一辆辆头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条长达1200公里的车龙。 但这些粮食中的大部分其实并非直接被人们食用,而是作为饲料喂给了猪牛羊鸡鸭鱼。 在业内人士看来,饲粮安全已成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随着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饲料粮短缺问题未来或许会愈发凸显。

过去一年,中国人每天要消耗掉至少200万吨粮食。

这些粮食如果用中型货车(以载重12吨,车长6米计算)运输,一辆辆头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条长达1200公里的车龙。

但这些粮食中的大部分其实并非直接被人们食用,而是作为饲料喂给了猪牛羊鸡鸭鱼。

在业内人士看来,饲粮安全已成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随着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饲料粮短缺问题未来或许会愈发凸显。

1.“肉蛋奶得靠粮食换”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呈现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等非口粮食物消费快速刚性增长的变动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8989.99万吨,与1980年相比增长6倍以上;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3408.81万吨和3682.7万吨,与40年前相比分别翻了3倍和32倍。

而生产这么多的动物蛋白,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饲料。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小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举例,生产1公斤的牛肉,需要7-9公斤的粮食去转化,生产1公斤的鸡肉,需要2.7-3.7公斤的饲料(粮食)去喂养,而1公斤鸡蛋,需要有不少于1.7公斤的粮食去喂鸡。简而言之,“肉蛋奶都要用粮食去换。”

中国老百姓对肉蛋奶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饲料粮的需求量迅速提升。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介绍,2015年我国饲料产量刚突破2亿吨,2022年就突破3亿吨达到3.022亿吨。这七年间,除了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饲料产量出现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出现大幅增加。他预测,到2025年中国饲料产量可能会达到3.5亿吨甚至更高。

2.饲料已成粮食消费大头

人不吃饲料,饲料粮如何能威胁到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动物生产产业主要以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大豆豆粕为蛋白饲料。

以非洲猪瘟发生前的2018年为例,当年我国生猪出栏量6.9亿头。通常来说,一头长到250斤左右出栏的肥猪,一生至少需要650斤饲料喂养。若按一斤饲料用到0.6斤玉米和0.2斤豆粕计算,一头猪一生就要消耗掉390斤玉米和130斤豆粕,那么6.9亿头猪就需要消耗掉1.35亿吨玉米和4485万吨豆粕。也就是说中国一半的玉米被用来喂猪了(2018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57亿吨)。而大豆当年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即使全部加工为豆粕去喂猪,依然存在超过3000万吨的豆粕缺口。

这就导致饲料粮对进口的依存度较高。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粮食进口量1.4687亿吨,其中大豆和玉米居前两位,分别达到9108万吨和2062万吨,合计占比高达76%。

随着玉米和大豆需求量的飙升,二者的价格也持续水涨船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过去一年粮食价格上涨明显。由于俄乌冲突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导致粮食供应和运输受到较大影响,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价格上涨超过25%。

3.化解饲料粮难题

饲料粮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如何化解饲料粮难题?专家认为,保障饲料安全,除了“开源”外,更要“节流”。

朱增勇认为,要么通过育种提升效率,要么从饲料本身着手。“如果每头母猪能够繁育更多有效仔猪,那么就能减少对母猪的需求,进而减少对饲料的需求。同时提升饲料饲喂效率,并且充分利用一些农作物副产物和可替代饲料原料,在不影响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替代一部分高价饲料原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在接受农民日报采访时指出,节约饲料粮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适度规模化。适度规模养殖有很多好处,一个家庭农场养三五百头猪,既解决了经济效益问题,又留住了农村劳动力,猪粪当做有机肥料使用,种植业也受益。此外,可以在周围田地种一些有利于母猪生长的胡萝卜、青菜等饲料原料,既省粮食,猪还长得健康,这是今后减少饲料粮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刘永好看来,在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

“如果我们能从优化育种、饲料配方、优化养殖这三个维度入手降低饲料用粮和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每年就能提升1%的饲料综合使用效率,也就是节约77万亩耕地资源。如果连续坚持五年,就可以累计节约粮食约150万吨,可节约三四百万亩良田,相当于浙江省的总耕地量。如果全国用粮企业都行动起来,这将对绿色发展、土地节约产生巨大贡献。”刘永好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预警救济专家委员会发布《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2023年(春季)报告》。

报告显示,2022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面临近年罕见的多重不利因素冲击。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强发,部分主产国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害;地缘冲突影响持续外溢,农产品流通不畅,国际市场可及性下降;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波动造成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抬高;农产品贸易限制措施反复打乱了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全球农产品贸易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全球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总产量略减,供求错配导致阶段性偏紧。2022年,全球粮食总体略有减产,且受制于前期黑海粮油外运不畅,多国出口限制等,农产品供应链受阻,供需阶段性偏紧。

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剧烈震荡。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43.7点,同比高14.3%。主要大宗农产品全年价格波动多年少有,上半年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小麦和大豆价格创新高、玉米创历史次高,下半年震荡回落。小麦、玉米和大豆全年价格震幅分别达74.5%、44.8%和35.9%。

三是中国农产品进口量减额增。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2360.6亿美元,同比增7.4%,创历史新高。粮食进口量1.47亿吨、同比降10.7%;食用植物油进口量648.2万吨、降37.6%;棉花进口量192.7万吨、降10.0%;食糖进口量527.5万吨、降6.9%;肉类进口量740.5万吨、降21.0%;乳制品进口量327.2万吨、降17.1%。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全球农业生产、物流运输和贸易秩序逐步回稳,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环境有望改善,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值得高度警惕,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动向。

一是部分主粮供需关系趋紧。稻米、玉米、牛羊肉供需趋向偏紧,小麦、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乳制品趋向宽松。本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将有所下滑,预计同比降1%—2%,消费量持平略降,贸易量预计恢复性增长,整体供需呈偏紧态势。

二是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预计2023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将延续上涨态势,小麦呈下行态势,玉米高位震荡,大豆先涨后跌,棉花低位运行,食用植物油波动下行,食糖高位震荡运行,猪肉高位震荡回落,牛羊肉先涨后跌,乳制品高位下行。

三是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预计呈高位趋稳态势。稻米进口预计仍处于高位,整体规模或将有所减少,小麦预计保持较高水平,玉米进口可能高位反弹,大豆进口预计将基本稳定,棉花进口可能略增,食用植物油进口稳中有增,食糖预计同比持平,猪肉将继续减少,牛肉进口预期放缓,羊肉进口预计增加,乳制品进口将恢复性增长。


来源:节选自农民日报国际《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2023年(春季)报告》

友情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网站平台无偿为生物发酵、食品、添加剂、动物营养等行业发布全球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如有不当,烦请联系管理员速删除为谢!联系人:孙先生18001546095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